嗟來之食


注音

拼音

解釋 以不敬的招呼聲施食予人。指不敬之食。典出《禮記.檀弓下》。後用「嗟來之食」比喻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

語義說明比喻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
使用類別用在「不敬之施」的表述上。
造句
<01>這種嗟來之食,難以下嚥。
<02>我這是誠心誠意地邀宴,可不是嗟來之食
<03>我人窮志不窮,這種嗟來之食,我寧死也不肯接受。
<04>這個愛心團體冬令救濟時,很能體恤難民,讓人不會有嗟來之食的感覺。
<05>明知這是嗟來之食,但為了孩子,她只好強忍著委屈,伸手將缽接了過來。

更多形容不敬之施相關成語

「嗟來之食」典源

《禮記.檀弓下》齊大饑,黔敖為食1>於路,以待餓者而食2>之。有餓者蒙袂3>輯屨4>,貿貿然5>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6>!來食 !」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7>聞之曰:「微與8>!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注解〕(1)為食:設置食物。(2)食:音ㄙˋ,拿食物給人吃。(3)蒙袂:用衣袖遮臉。袂,音ㄇㄟˋ,衣袖。(4)輯屨:拖拉著鞋子。屨,ㄐㄩˋ,鞋子。(5)貿貿然:眼睛看不清楚的樣子。(6)嗟:音ㄐ|ㄝ,招呼聲,有不敬的意味。(7)曾子:曾參(西元前505∼前430),字子輿,春秋時魯國武城(地約當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人。曾點之子,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傳《大學》為其所述;又作《孝經》,以其學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後世尊稱為「宗聖」。(8)微與:不必吧!與,音ㄩˊ,同「歟」,置於句末,表反詰語氣。

典源說明】:春秋時代,齊國發生了大饑荒,有個叫黔敖的人,在路邊放置飲食接濟路過的難民。當有個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疲憊的腳步,跌跌撞撞地走來時,黔敖便拿了食物和飲水喊他:「喂!來這裡吃東西!」那個人抬起臉瞪著黔敖說:「我就是不接受這樣無禮的施捨,才會餓到這種地步!」黔敖立刻為自己的態度道歉,但那個人卻不接受,仍堅持拒絕進食,後來終於餓死了。當時曾子聽了這件事後,不太以為然,他說:「用不著這樣吧!若招待的人真的很不禮貌,你可以拒絕,但人家都道了歉,就可以接受啊!」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嗟來之食」,用來比喻以不禮貌的態度招呼人來吃的食物,後則泛指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

展開

【嗟來之食造句】

1、 我人窮志不窮,這種嗟來之食,我寧死也不肯接受。

2、 貧病交加的朱自清,寧肯餓死,也決不吃嗟來之食的骨氣,永遠值得讚揚。

3、 明知這是嗟來之食,但為了孩子,她只好強忍著委屈,伸手將鉢接了過來。

4、 只有喪失自尊心的人,才會接受嗟來之食

5、 但人不食嗟來之食,一個乞丐為了尊嚴寧肯餓死。

6、 這種嗟來之食,難以下嚥。

7、 我這是誠心誠意地邀宴,可不是嗟來之食

8、 我人窮志不窮,這種嗟來之食,我寧死也不肯接受。

9、 讀一讀嗟來之食有一年,齊國遭受大災荒,饑民遍野。

10、 貧病交加的朱自清,寧肯餓死,也決不吃嗟來之食

11、 他寧肯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

12、 對於西部地區而言,長期依靠國家援助,又容易產生吃嗟來之食的感覺和等靠要的矛盾心理,援助增加了就是國家應該,援助減少了就心理不平衡甚至產生抱怨情緒。

13、 憑我的這一身本領肯定能找到稱心的工作,所以,我決不會接受這份嗟來之食

14、跪求富翁花錢救自己一命,和“嗟來食”並沒有多大差別。

15、故此,應變待用公益“嗟來食”的模式。

16、看看吧,這哪裡又像是什麼福利,這分明是赤裸裸的“嗟來食”嘛。

17、喝出來的年終獎頗似“嗟來食”。

18、“老姑娘”獨居樹林40年不吃“嗟來食”。

19、國企分紅何時才能真正惠及全民,而不再是象徵性地“嗟來食”?公眾有權獲得答案。

20、這哪裡像是什麼福利,這分明是赤裸裸的“嗟來食”嘛。

<< 忠言逆耳 斷章取義 >>

成語詞典為您提供嗟來之食 嗟來之食的意思 嗟來之食是什麼意思 嗟來之食的同義詞 嗟來之食的反義詞 嗟來之食注音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