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末捨本


注音

拼音

解釋 義參「捨本逐末」。見「捨本逐末」條。

更多形容相關成語

「逐末捨本」典源

此處所列為「捨本逐末」之典源,提供參考。#《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1>三曰: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則其產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民舍2>本而事3>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4>;其產約而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5>。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6>;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7>,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注解〕(1)典故或見於《戰國策.齊策四》。(2)舍:通「捨」,音ㄕㄜˇ,捨棄。(3)事:從事。(4)產約:農作物生產量少。約,減少。(5)居心:安居鄉土之心。(6)好智:喜愛耍小聰明。好,音ㄏㄠˋ。(7)巧法令:工於玩弄法令。〔參考資料〕《戰國策.齊策四》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

典源說明】:此處所列為「捨本逐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捨本逐末」原作「舍本事末」。「舍本事末」之「本」,原指農事。古時候以農立國,故以農業為本業,以工、商為末業,所以「舍本事末」是指人民不務農而從事於工、商。《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一文,講的是當時的農業政策。力陳人民務農對國家的影響,直指人民從事農業就會因生產富足而不肯輕易遷徙。不務農而從事工、商,則農作物產量減少人民就會輕易遷徙,無心安居故土。且民捨本而事末,會變得好耍小聰明狡滑多詐,善於玩弄法律,顛倒是非。後來「捨本逐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且多借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另外據《戰國策.齊策四》載,齊國使者對於趙孝威太后見面先問齊國歲收、百姓安好,才問候齊王這件事,感到不滿。於是趙孝威太后回說:「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意思是:「如果沒有歲收,怎麼會有人民?沒有人民,怎麼會有國君?哪有捨去根本而問旁枝末節的道理呢?」是以人民為根本大端,君主為微末小節。

展開

【逐末捨本造句】

1、筆者認為這是在逐末捨本,不是為了幫助公眾克服陳年陋習,養成遵守公共衛生的習慣,只是為了罰款,罰款已成為其終極目的。

2、其錯皆在逐末捨本、用奇舍正、尚虛棄實,只求一時急效而不計後果,沉溺於權謀而踐踏義理。

3、其錯皆在逐末捨本、用奇舍正、尚虛棄實,只求一時急效而不計後果,沉溺於權謀而踐踏義理;過去他是如此操弄臺灣,如今他也這樣操弄司法。

4、只是,商人們失利沒啥要緊,重要的是,他們是否該想想,什麼原因讓他們逐末捨本,恐怕還在那個利字上過於急切了。

5、為了推動讀書,將讀書娛樂化,此舉只會讓學生誤入歧途,逐末捨本

6、勿抓影子而失去實質;不要捨本逐末。

7、勿竭澤而漁。勿殺雞取卵。勿捨本逐末。

8、也有可能整個行動會是一種捨本逐末的做法。

9、像這類買櫝還珠、捨本逐末的事,他沒有少做。

10、寫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內容,那是捨本逐末。

11、張強上課不認真,考試前臨時抱佛腳簡直是捨本逐末。

12、捨本逐末的事要儘量少幹。

13、學習中只熱衷於獵奇,不想打下紮實的知識基礎,這樣捨本逐末是不好的。

14、你的做法有點捨本逐末,結果是得不償失。

15、深謀遠慮的他最後卻落了個聲名狼藉,是因為他捨本逐末,囚禁了對他始終不渝的人,使這些人只能深居簡出,而他被勢如破竹的起義者打敗後,也甘墮落了,變得隨波逐流了。

16、學習中只熱衷於獵奇,不想打下紮實的知識基礎,這不是捨本逐末是什麼呢?

17、如果我們不狠抓產品的質量,而僅僅在包裝上下工夫,那就未免捨本逐末了。

18、這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去農經商、棄本逐末的情況。

19、然而東湖鎮國土所棄本逐末,偷換概念,假裝追究郭仕和在所批手續之外超過了多少平方,完全迴避其非法侵佔了我家祖墳壩多少。

20、“人皆言農桑衣食之本,然棄本逐末,鮮有救其弊者。

<< 連篇累幀 逢場遊戲 >>

成語詞典為您提供逐末捨本 逐末捨本的意思 逐末捨本是什麼意思 逐末捨本的同義詞 逐末捨本的反義詞 逐末捨本注音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