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


注音

拼音

解釋 「囫圇吞棗」之「囫圇」,典源作「渾崙」。「渾崙」同「囫圇」。囫圇,整個。「囫圇吞棗」指吃棗子時不加咀嚼,把整個都吞下去。#語本《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趙州大蘿蔔頭》。後用「囫圇吞棗」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生吞活剝」

相似詞 不求甚解 生吞活剝

相反詞 窮源竟委 融會貫通

語義說明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學習敷衍」的表述上。
造句
<01>許多基本概念的學習是不能囫圇吞棗的。
<02>有些道理必須深入思索,絕不能囫圇吞棗
<03>讀書不可囫圇吞棗,方能體會其中精華所在。
<04>我們讀書時不可囫圇吞棗,才能了解書中大意。
<05>有些老師不重講解,只讓學生囫圇吞棗地一直讀。
<06>認認真真地看一本書,勝過囫圇吞棗地看十本書。
<07>這麼重要的知識,學生還不懂,怎能囫圇吞棗地就略過呢?

更多形容學習敷衍相關成語

「囫圇吞棗」典源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趙州大蘿蔔頭》1>僧問趙州2>:「承聞和尚親見南泉3>,是否?」州云:「鎮州4>出大蘿蔔頭。」這僧也是個久參底,問中不妨有眼,爭奈趙州是作家,便答他道:「鎮州出大蘿蔔頭。」可謂無味之談,塞斷人口。這老漢大似個白拈賊相似,你纔開口,便換卻你眼睛。若是特達英靈底漢,直下向擊石火□,閃電光中,纔聞舉著,剔起便行。苟或佇思停機,不免喪身失命。江西澄散聖判,謂之東問西答,喚作不答話,不上他圈繢。若恁麼會,爭得遠錄公云:「此是傍瞥語,收在九帶中。」若恁麼會,夢也未夢見在,更帶累趙州去。有者道:「鎮州從來出大蘿蔔頭,天下人皆知;趙州從來參見南泉,天下人皆知。這僧卻更問道:『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所以州向他道:『鎮州出大蘿蔔頭。』」且得沒交涉。都不恁麼會,畢竟作麼生會?他家自有通霄路。不見僧問九峰5>:「承聞和尚親見延壽6>來,是否?」峰云:「山前麥熟也未?」正對得趙州答此僧話,渾似兩個無孔鐵鎚。趙州老漢是個無事底人,你輕輕問著,便換卻你眼睛。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嚥;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崙7>吞個棗。〔注解〕(1)典故或見於《朱子語類.卷一二四.陸氏》。(2)趙州:釋從諗(西元778∼897),唐高僧。諗,音ㄕㄣˇ。精心玄悟,受法於南泉普願禪師。主張真正的見性,身邊事物隨手拈來,啟人禪機。昭宗時圓寂,年一百二十,諡真際禪師,世稱為「趙州古佛」。(3)南泉:釋普願(西元748∼834),唐高僧。精練玄義。貞元十一年,掛錫池陽南泉山,自建禪齋,足不下南泉三十餘載。有「南泉斬貓」公案留世。(4)鎮州:地約在今河北正定縣一帶。後漢時稱鎮州,宋代初期延用,後升為真定府。(5)九峰:生卒年不詳。曾受法於延壽禪師。(6)延壽:釋延壽,生卒年不詳。棄吏出家,五代時於杭州永明寺,倡導禪淨兼修,發揚「淨土思想」,圓寂後賜號「智覺禪師」。(7)渾崙:同「囫圇」、「渾淪」。指整個的,完整的。〔參考資料〕《朱子語類.卷一二四.陸氏》而今不欲窮理則已,若欲窮理,如何不在讀書講論?今學者有幾個理會得章句?也只是渾淪吞棗,終不成又學他,於章句外別撰一個物事,與他鬥。

典源說明】:「囫圇吞棗」原作「渾崙吞棗」。《碧巖錄.卷三》記載了一段故事:有位僧人問趙州和尚是否曾親見過南泉大師?趙州打了個比喻,回答說:「鎮州出產大蘿蔔頭。」本來這位僧人問趙州時是別有用心的,想不到趙州不直接回答他的問題,打了比方。這番對答,表面上看來真是無味,直堵人口,害得這位僧人才一開口,卻只換得瞪大眼睛,不知如何接下去。趙州此番回答若是聽在有智慧人的耳內,恰如電光石火,一聞便透徹心靈。否則,想破頭了也不知所云。有人以為鎮州出產大蘿蔔頭,天下人皆知,趙州去參見南泉,也是天下人皆知。這位僧人明知故問,所以趙州才會如此回答,不跟他囉嗦。恰如曾經有僧人問九峰和尚:「是否見過延壽和尚?」九峰回答說:「山前的麥子成熟沒?」這個回答和趙州的回答剛好呼應。就像是兩枝無孔的大鐵槌,一敲就定。趙州和尚本無機心,想不到僧人輕輕一問,得了個瞪大眼睛的訝異。此番對答,若是有智慧的人,可以細嚼慢嚥,意趣無窮;沒有智慧的人,可能會像一口把棗子吞下肚,索然無味,不知所云。後來「囫圇吞棗」就從《碧巖錄》原文中的「渾崙吞個棗」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

展開

【囫圇吞棗造句】

1、 我們要認真理解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切勿囫圇吞棗

2、 他只是把這首詩囫圇吞棗地背下來了,至於什麼意思一點兒也不清楚。

3、 理解膚淺是因為看書時囫圇吞棗,所以我們要認真讀書,反覆思考。

4、 不懂得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圇吞棗

5、 水子回到家,將布克寫給自己的信囫圇吞棗地看了。

6、 不懂的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圇吞棗

7、 培訓講課有點粗糙,囫圇吞棗,還得回家好好研究。

8、 要養成讀書的好習慣,提倡積極思考,反對不求甚解,囫圇吞棗

9、 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要讀到內涵,讀到中心才能讀好。

10、 行為主義的交替反應之說便用以補救這種囫圇吞棗之弊。

11、 我們囫圇吞棗地吃了幾口就出門了。

12、 我讀書經常只是囫圇吞棗的看一遍。

13、 我們要細心體會課文的意思,不能囫圇吞棗

14、 他囫圇吞棗地把晚飯塞下肚,好像三天沒吃過東西似的。

15、 張老師告訴我們,學習上不要囫圇吞棗,生吞活剝別人的理論。

16、 讀書,學習要善於思考,囫圇吞棗會收效甚微,是一種不良習慣。

17、 讀書要反覆的讀不能囫圇吞棗

18、 我們讀書不要囫圇吞棗,要細細品味其中的好詞好句。他向來做事都是張冠李戴,三心二意。

19、 學問二字,學是學,問是問。要多問,不可再囫圇吞棗了。

20、 囫圇吞棗地吃食物是個壞習慣。

<< 一丘之貉 班門弄斧 >>

成語詞典為您提供囫圇吞棗 囫圇吞棗的意思 囫圇吞棗是什麼意思 囫圇吞棗的同義詞 囫圇吞棗的反義詞 囫圇吞棗注音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