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副實


注音

拼音

解釋 空有虛名,不合實際。#語本《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有名無實」

相似詞 有名無實 徒有虛名 聲聞過情

相反詞 名不虛傳 名副其實 名實相副

語義說明形容空有虛名,不合實際。
使用類別用在「名實不符」的表述上。
造句
<01>這些誇大的廣告名不副實,根本是在欺騙消費者。
<02>他是個表裡不一、名不副實的人,你可別太相信他!
<03>這家廠商的產品說是經久耐用,還沒半年就發生故障。
<04>這裡號稱「綠鄉」,卻受到濫墾濫伐,早已經名不副實了。
<05>家電用品廠牌很多,消費者購買時應精挑細選,以免被名不副實的仿冒品所騙。
<07>他取名「師聖」,可是所有行為品德卻與聖人大相逕庭,可謂名不副實,令人不齒。
<08>這項商品號稱效果神奇,但使用起來卻和其他同類型產品差異不大,有點名不副實
<09>最近有些商店統稱「跳樓大拍賣」,可是裡面商品的售價卻不見得比平時便宜,完全名不副實
<10>外頭招牌寫的是「科技公司」,裡面賣的卻是運動器材,真是一家掛羊頭賣狗肉,名不副實的商店。

更多形容名實不符相關成語

「名不副實」典源

#《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1>莽乃起&a03769-002.jpg;事,上書言:「臣以元壽二年六月戊午倉卒之夜,以新都侯引入未央宮;庚申拜為大司馬,充三公位;元始元年正月丙辰拜為太傅,賜號安漢公,備四輔官;今年四月甲子復拜為宰衡,位上公。臣莽伏自惟,爵為新都侯,號為安漢公,官為宰衡、太傅、大司馬,爵貴號尊官重,一身蒙大寵者五,誠非鄙臣所能堪。據元始三年,天下歲已復,官屬宜皆置。《穀梁傳》2>曰:『天子之宰,通于四海。』臣愚以為,宰衡3>官以正百僚、平海內為職,而無印信4>,名實不副。臣莽無兼官之材,今聖朝既過誤而用之,臣請御史刻宰衡印章曰『宰衡太傅大司馬印』,成,授臣莽,上太傅與大司馬之印。」太后詔曰:「可。韍如相國,朕親臨授焉。」莽乃復以所益納徵錢千萬,遺與長樂長御奉共養者。〔注解〕(1)典故或見於漢.彌衡〈鸚鵡賦〉。(2)《穀梁傳》:書名。戰國穀梁赤所撰。晉范甯作集解,唐楊士勛為之疏,清鍾文烝著穀梁補注。為春秋三傳之一。(3)宰衡:伊尹為阿衡,周公為太宰。漢帝兼采伊尹、周公的稱號,加王莽號為「宰衡」,位上公。後世沿用為宰相的通稱。(4)印信:政府機關使用的印章。有印、關防、鈐記、國璽、職章等類別。〔參考資料〕漢.彌衡〈鸚鵡賦〉(據《文選.卷一三.賦.鳥獸上》引)嗟祿命之衰薄,奚遭時之險巇?豈言語以階亂,將不密以致危?痛母子之永隔,哀伉儷之生離。匪餘年之足惜,慜眾雛之無知。背蠻夷之下國,侍君子之光儀。懼名實之不副,恥才能之無奇。羨西都之沃壤,識苦樂之異宜。懷代越之悠思,故每言而稱斯。

典源說明】:「名不副實」典源作「名實不副」。「名」指名聲、名義,「實」指實際的情形,名和實如果一致,那就是「名副其實」,但是如果不能互相配合,那就是「名不副實」了。古人十分重視「名」、「實」的重要性,如《論語.子路》:「子曰:『必也正名乎!』」又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就是孔子強調要辨正名義,使名實相符,如此一來,做事才會成功。在所引典源《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中,王莽為了篡奪漢室,所以千方百計地為自己鋪路。他任宰衡、太傅、大司馬,先掌握朝中的實權。但是有實權,而無名義,容易遭人非議。所以他上書太后,認為自己身為宰相,統領朝廷百官,卻沒有象徵身分的印信,顯得名實不副,因此請太后授他宰相印章,這樣才能名副其實。後來「名不副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空有虛名,不合實際。出現「名不副實」的書證如三國魏.劉劭《人物志.效難》:「中情之人,名不副實,用之有效,故名由眾退,而實從事章。」

展開

【名不副實造句】

<< 興師問罪 目不交睫 >>

成語詞典為您提供名不副實 名不副實的意思 名不副實是什麼意思 名不副實的同義詞 名不副實的反義詞 名不副實注音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