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耳不聞


注音

拼音

解釋 塞住耳朵,裝作沒聽見。※語或本《詩經.邶風.旄丘》鄭玄.箋。後用「充耳不聞」形容拒絕或不願聽取別人意見。△「不聞不問」

相似詞 不聞不問 馬耳東風 閉目塞聽 置若罔聞

相反詞 洗耳恭聽

一、語義說明
裝作沒聽見。
使用類別用在「聽而不聞」的表述上。
造句
<01>他只要一專心,屋外隆隆的車聲,他都可以充耳不聞
<02>雖然滿屋子的人聲吵雜,他卻似充耳不聞般地看他自己的書。
二、語義說明
形容拒絕或不願聽取別人意見。
使用類別用在「固執自信」的表述上。
造句
<01>弟弟充耳不聞的倨傲態度,令母親傷透了心。
<02>他對你的意見都充耳不聞,能算是尊重你嗎?
<03>他對師長的勸告一概充耳不聞,不知該拿他怎麼辦。
<04>我已經一再勸告他,他卻總是充耳不聞,實在令人生氣。
<05>身為主管,如果對部屬意見都充耳不聞,就算不得是位好主管。

更多形容聽而不聞相關成語

「充耳不聞」典源

※《詩經.邶風.旄丘》鄭玄.箋1>《詩經.邶風.旄丘》:「瑣兮尾兮,流離之子。叔兮伯兮,褎如2>充耳3>。」鄭玄.箋:「充耳,塞耳也。言衛之諸臣,顏色褎然,如見塞耳,無聞知也。」〔注解〕(1)箋:注釋的一種。(2)褎如:即「褎然」,服飾華美的樣子。亦可引申為態度傲慢自大的樣子。褎,音|ㄡˋ。(3)充耳:塞住耳朵。亦指古冠冕旁的瑱玉,下垂及耳。

典源說明】:《詩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採集從周初至春秋中葉期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而成,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為中國文學總集之祖。鄭玄是東漢著名的經學家,治學以古文經說為主,兼採今文經,遍注群經,成為漢代經學之集大成者。鄭玄解說《詩經》,宗於《毛傳》,如果《毛傳》講得不明確、太簡略,鄭氏便加以補充發揮,或者提出自己的見解。為了不和《毛傳》原有注文相混,便稱為「箋」,好像今天人讀書有自己意見時,寫在一張紙條黏在書上的「箋識」。《詩經.邶風.旄丘》這篇詩是在抗議衛國君臣對避難來衛的黎國君民不理不睬。鄭玄對這裡「叔兮伯兮,褎如充耳」的解說較為清楚,大意是說:「叔、伯這些衛國君臣,穿得很華麗,顯出一股高高在上傲人的氣勢,但是對於黎國君民呼救的聲音,卻裝作沒聽見。」「充耳」在此有兩層意思,它本來可以指冠冕垂於耳旁的玉飾,在此又可以指聲音進入了耳朵(,卻不聞不問)。後來就從這裡演變成「充耳不聞」這句成語,用來形容塞住耳朵,裝作沒聽見。亦用來形容拒絕或不願聽取別人意見。

展開

【充耳不聞造句】

1、他對老師的話充耳不聞,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2、但是在美國國內大家都彷彿充耳不聞

3、對上述呼籲,雅典方面充耳不聞

4、你怎麼能對老師苦口婆心的勸導充耳不聞呢?

5、老闆對她的要求充耳不聞,置之不理。

6、他只要一專心,屋外隆隆的車聲,他都可以充耳不聞

7、一放假我就自由了,對媽媽的嘮叨我充耳不聞,早上睡到自然醒,只是這樣的日子不長啊!開學轉眼即到。

8、群眾的呼聲,我們豈能充耳不聞

9、弟弟充耳不聞的倨傲態度,令母親傷透了心。

10、他對你的意見都充耳不聞,能算是尊重你嗎?

11、他對老師的苦心勸告充耳不聞

12、老師講了半天,你卻充耳不聞,一句也沒聽進去。

13、對社會上的不正之風,我們不能充耳不聞,要加以抵制。

14、不過,人們對他的警示似乎充耳不聞

15、我充耳不聞他們的編派。

16、但政府對他們的擔憂充耳不聞

17、但是現在看來他們似乎都在充耳不聞

18、但當他們真的宣揚它時,人們往往充耳不聞

19、他對師長的勸告一概充耳不聞,不知該拿他怎麼辦。

20、偏執者可謂充耳不聞的演講家。

<< 體貼入微 如釋重負 >>

成語詞典為您提供充耳不聞 充耳不聞的意思 充耳不聞是什麼意思 充耳不聞的同義詞 充耳不聞的反義詞 充耳不聞注音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