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事之戒,來事之師


注音

拼音

解釋 義參「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條。

更多形容相關成語

「去事之戒,來事之師」典源

此處所列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之典源,提供參考。#《戰國策.趙策一》1>張孟談既固趙宗,廣封疆,發五百,乃稱簡之塗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國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約兩主勢能制臣,無令臣能制主。故貴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將軍以上,不為近大夫。』今臣之名顯而身尊,權重而眾服,臣願捐功名去權勢以離眾。」襄子恨然曰:「何哉?吾聞輔主者名顯,功大者身尊,任國者權重,信忠在己而眾服焉。此先聖之所以集國家,安社稷乎!子何為然?」張孟談對曰:「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謂,持國之道也。臣觀成事2>,聞往古,天下之美同3>,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君若弗圖4>,則臣力不足。」愴然有決色。〔注解〕(1)典故或見於漢.賈誼《新書.卷一.過秦下》。(2)成事:已成的事。指過往的事。(3)美同:有美而同。(4)圖:謀劃、打算。〔參考資料〕漢.賈誼《新書.卷一.過秦下》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典源說明】:此處所列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晉國王室政權旁落到智伯、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四家。其中智伯勢力最強、野心也最大,他為削弱其他三家勢力,假借晉君名義向各家索求一大筆土地,韓康子和魏桓子都依要求交出土地,只有趙襄子拒絕。智伯被拒絕後十分生氣,便聯合韓、魏兩家出兵攻打趙氏。趙襄子雖然在武力上處於劣勢,但靠著張孟談所獻的計策,讓智伯陷入苦戰,最後張孟談還說服韓、魏兩家改與趙氏合作,滅了智氏。在此役中,張孟談立下大功,趙襄子封給他許多土地和極高的官爵,不料張孟談卻因而要求辭官歸隱,襄子驚訝地問:「為君主立下大功的人,理應受此禮遇,這樣才能服眾啊!這也是先聖先賢們安定國家的方法,你為什麼要這樣呢?」張孟談答道:「我察看古往今來的歷史事件,知道君臣永遠無法共享權勢,真這樣做的,未曾有過好結局。前人的教訓,正可作為我們的借鏡啊!」趙襄子在他的堅持下也只好答應。張孟談於是辭掉官職,並把名下所有封地獻還,然後就在負親這個地方耕作自足。在此事中,張孟談表現出的智慧與趙襄子表現出的英明,正因為他們能如張孟談所說:「前事之不忘,後世之師。」把歷史的教訓轉化成自己的借鏡。後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被用來指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行事的鑑鏡。

展開

【去事之戒,來事之師造句】

1、那條狗被訓得十分馴服,真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也作“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2、對工作人員,不能採取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態度。

3、她家的小貓,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可愛極了。

4、舊時,主人對聽差下人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任意驅使。

5、那條狗被訓得十分馴服,真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也作“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6、歷史的教訓必須記住,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決不可重蹈覆轍。

7、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應當從過去的事件中吸取教訓。

8、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的悲劇決不能重演。

9、她的身體好好的,卻又疑神疑鬼,整天往醫院裡跑,弄得一家人都不得安生,這才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呢!

10、我軍應充分休息,然後以逸待勞,殲滅來犯之敵。

11、軍人守土有責,即使肝腦塗地,也要擊退來犯之敵。

12、邊防軍嚴陣以待,隨時準備殲滅一切來犯之敵。

13、佔據高地,以逸待勞,主動回擊,以制服來犯之敵。

14、上下一心,精誠團結,務殲一切來犯之敵。

15、中國人民嚴陣以待,準備隨時消滅敢於來犯之敵。

16、 對工作人員,不能採取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態度。

17、 她家的小貓,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可愛極了。

18、 舊時,主人對聽差下人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任意驅使。

19、 那條狗被訓得十分馴服,真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也作“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20、我們保證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絕對服從指揮。

<< 桃僵李代 去草絕根 >>

成語詞典為您提供去事之戒,來事之師 去事之戒,來事之師的意思 去事之戒,來事之師是什麼意思 去事之戒,來事之師的同義詞 去事之戒,來事之師的反義詞 去事之戒,來事之師注音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