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手之勢


注音

拼音

解釋 義參「炙手可熱」。見「炙手可熱」條。

更多形容相關成語

「炙手之勢」典源

此處所列為「炙手可熱」之典源,提供參考。#唐.裴庭裕《東觀奏記.卷中》魏國公崔鉉1>秉政2>,鄭魯3>、楊紹復4>、段瓌5>、薛蒙6>一時俊造7>,鉉所取信。凡有補吏議事,或與之參酌。時人語曰:「炙手可熱,楊、鄭、段、薛;欲得命通,魯、紹、瓌、蒙。」時魯為刑部侍郎,鉉欲引以為相,聖旨授河南尹,不測其事。赴後,上問曰:「鄭魯發後除改,卿還自由否?」鉉驚恐,密以此事訪於左右,云:「御扆上題此四句。」鉉益畏。〔注解〕(1)魏國公崔鉉:字臺碩,唐博州人,生卒年不詳。宣宗初,出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後封魏國公。鉉,音ㄒㄩㄢˋ。(2)秉政:掌握政權。(3)鄭魯:唐朝時人,生卒年不詳。與崔鉉同時,為崔所重用與親信。(4)楊紹復:唐朝時人,生卒年不詳。擢進士第,登宏詞科,卒於中書舍人。與崔鉉同時,為崔所重用與親信。(5)段瓌:唐朝時人,生卒年不詳,曾任判官職。與崔鉉同時,為崔所重用與親信。瓌,音ㄍㄨㄟ。(6)薛蒙:唐朝時人,生卒年不詳。與崔鉉同時,為崔所重用與親信。(7)俊造:有傑出成就者。〔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新唐書.卷一六○.崔元略列傳》

典源說明】:此處所列為「炙手可熱」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代宣宗時,崔鉉在朝中擔任要職,權勢極大。每次當他要做重要決策時,都會找鄭魯、楊紹復、段瓌、薛蒙一同商討,所以此四人在當時同樣也是聲名顯赫,握有權柄。於是有這樣的一段話流傳著:「炙手可熱,楊、鄭、段、薛;欲得命通,魯、紹、瓌、蒙。」這段話便是形容鄭魯等人的權勢如日中天,赤燄讓人覺得好像會燙手一樣,若是想順利推展政令,一定得先有他們的支持。「炙手可熱」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句成語,用來比喻地位尊貴,勢燄熾盛;亦用來比喻廣受歡迎,名聲極盛。

展開

【炙手之勢造句】

1、這種新思想大有星火燎原之勢。

2、只要是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勢。

3、革命的力量曾幾經反動派的鎮壓,但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終於由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

4、農民起義初起時規模不大,但因為人民大眾的支援,很快形成星火燎原之勢。

5、公元1038年十月,元昊稱帝,夏遂與遼結成犄角之勢,威脅著宋西北邊陲的安全。

6、攻其一寨,必有二寨來援,形成犄角之勢。

7、我與監軍當分兵駐紮,互為犄角之勢。

8、袁霸一出手,三道氣勁形成三股旋風,呈犄角之勢想蕭元合圍。

9、三大劍客與街中幾人恰成犄角之勢,灰衣鄉農龐璞有些不自然的低了低頭,倒是孔緹和鄧禹子大喇喇反瞪過去,毫不在意大司馬府劍客的赫赫威名。

10、三峰獨立,互成犄角之勢,明明是劍鋒之形,卻是未曾從中感受到絲毫的凌厲鋪面,彷彿此三峰,已是融入了這般天地,柔和,靜穆。

11、陳正通、徐紹宗率步騎三萬駐紮青林山,與馮惠亮部成犄角之勢;並在梁山連鐵鎖以斷長江水路,西岸築堡壘,東岸築卻月城,延袤十餘里,以拒唐軍。

12、方平與萱萱一聽,精神一振,立刻手持弓箭,呈犄角之勢分開,奔入林中。

13、諸葛瑾也因此竹籃打水一場空,沒能得到荊州兵權,與諸葛亮在秦川形成伐魏的犄角之勢。

14、此後齊山府兩衛精兵就駐紮在佑京城,一在城東一在城西互為犄角之勢,與同樣駐紮在城內的齊國軍隊形成怪異的共處。

15、正在撕扯著狼群的派查克立刻衛護到傑斯當身邊,烈風和暴風也和派查克成犄角之勢。

16、北滿、東滿、南滿抗匪,搶佔了易守難攻的山區地帶,形成互為犄角之勢,又已倚仗蘇俄擁有飛機、大炮、戰車。

17、當大軍和艦隊進逼臺灣時,叛軍己經做好準備,臺港和艋港是控制檯北臺南海域的要塞,一南一北,紅毛城與赤嵌樓為犄角之勢守著臺灣的大門。

18、葉暉揮了揮充滿肌肉的手臂,那魁梧的身軀很明顯擁有虎狼之勢,看上去就頗為嚇人。

19、一股股強大的靈力充斥周身,帶著虎狼之勢,開始向著第四個氣穴衝擊而去。

20、一瞬間內,白子醬已經開始了前衝,以虎狼之勢猛的撲了上來。

<< 名不虛得 移天換日 >>

成語詞典為您提供炙手之勢 炙手之勢的意思 炙手之勢是什麼意思 炙手之勢的同義詞 炙手之勢的反義詞 炙手之勢注音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