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不拾遺


注音

拼音

解釋 義參「路不拾遺」。見「路不拾遺」條。

更多形容相關成語

「塗不拾遺」典源

此處所列為「路不拾遺」之典源,提供參考。#《戰國策.秦策一》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於商,號曰商君。商君1>治秦2>,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3>強大,賞不私4>親近,法及太子,黥劓5>其傅。期年6>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7>大強,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注解〕(1)商君:商鞅(西元前390?∼前338),姓公孫,名鞅,戰國時衛人,或稱「衛鞅」。少好刑名法術之學,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後入秦為相,說服秦孝公推行新法。秦國富強後,因功受封於商,號為商君。其人用法嚴苛,樹敵眾多,孝公卒,遂被車裂而死。(2)秦:周朝國名。嬴姓,周孝王封伯益之後於秦,以為附庸。嗣後屢經遷徙,至秦襄公始立國。傳至秦孝公時定都咸陽,國勢日益富強,為戰國七雄之一。迨始皇統一中國,乃代周而有天下。(3)諱:避開、顧忌。(4)私:偏愛、袒護。(5)黥劓:音ㄑ|ㄥˊ |ˋ,古代刑罰名。黥,在犯人面、額等處刺字塗墨。劓,將犯人鼻子割去。(6)期年:一周年。期,音ㄐ|。(7)兵革:指兵器及甲冑等軍械裝備。〔參考資料〕另可參考:《韓非子.內儲說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典源說明】:此處所列為「路不拾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路不拾遺」原作「道不拾遺」。商鞅原本是衛國的貴族,喜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後公叔痤死,魏王不用,於是逃亡至秦國,得到秦孝公賞識,用為秦國宰相。商鞅治理秦國,實行變法,施行法令極其澈底,一切公正無私。懲治犯罪之人,不避強權貴族;獎賞有功者,也不會偏袒親信。即使是太子犯法,也處罰其老師,施以黥劓之刑。新法施行一年後,路上有別人遺失的物品,大家都不會把它撿起來據為己有,人民對於不應得的東西,也不會任意地攫取,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在軍政方面,國家軍備也顯得十分強大,諸侯各國因此都很畏懼秦國。後來「路不拾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社會風氣良好。「路不拾遺」的實際例子,分別在《韓非子.內儲說下》及《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記載:孔子在魯國的時候,把魯國治理得很好。春秋時鄭國的子產當了五年宰相,也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二者都讓國家出現了「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

展開

【塗不拾遺造句】

1、全國解放後,社會秩序大大好轉,許多地方夜不閉戶,道不拾遺。

2、人們都希望出現夜不閉戶,道不拾遺那麼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

3、人人稱讚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

4、這類道不拾遺,夜不閉戶之事,在我們村可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

5、道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個古人美好的願望,如今在我們文明村已變成現實了。

6、解放了,社會安定,很快就出現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新氣氛。

7、新中國成立後,社會秩序大大好轉,許多地方夜不閉戶,道不拾遺。

8、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並非只是一種奢望。

9、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社會風氣,在我們這個“雙文明村”已經實現了。

10、中文課上,教授要求把"路不拾遺"這個成語引申一下。

11、回望過去古人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才發現現今社會人心不古啊。

12、當今世界,哪個國家也不可能真正做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13、古人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理想,在我們這個文明村已經成為現實(路不拾遺造句)。

14、民風淳樸,路不拾遺的時代早已過去了。

15、路不拾遺,固為人們所倡導,但如此似乎脫離了現實。

16、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正是社會治安良好的最佳寫照。

17、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已非虛言。

18、人人稱讚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

19、這類道不拾遺,夜不閉戶之事,在我們村可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

20、道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個古人美好的願望,如今在我們文明村已變成現實了。

<< 殫精極慮 戮力壹心 >>

成語詞典為您提供塗不拾遺 塗不拾遺的意思 塗不拾遺是什麼意思 塗不拾遺的同義詞 塗不拾遺的反義詞 塗不拾遺注音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