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善如流


注音

拼音

解釋 義參「從善如流」。見「從善如流」條。

更多形容相關成語

「納善如流」典源

此處所列為「從善如流」之典源,提供參考。◎1《左傳.成公八年》晉1>欒書2>侵蔡3>,遂侵楚4>,獲申驪5>。楚師之還也,晉侵沈6>,獲沈子揖初7>,從知、范、韓8>也。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詩》曰:『愷悌君子,遐不作人?』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績矣。」是行也,鄭伯將會晉師,門於許東門,大獲焉。〔注解〕(1)晉:春秋時國名,據有今山西省大部分與河北省西南地區。後為韓、趙、魏三家所分,遂亡。(2)欒書:春秋時晉國大夫,生卒年不詳。欒,音ㄌㄨㄢˊ。(3)蔡:春秋時國名,約位於今河南省新蔡、上蔡、汝南一帶。(4)楚: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5)申驪:春秋時楚國大夫,生卒年不詳。驪,音ㄌ|ˊ 。(6)沈:春秋時國名,地約在今安徽省阜陽市西北。(7)揖初:春秋時沈國國君,生卒年不詳。(8)知、范、韓:指知莊子、范文子、韓獻子三人。◎2《左傳.昭公十三年》對曰:「齊桓,衛姬之子也,有寵於僖;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為輔佐;有莒、衛以為外主;有國、高以為內主。從善如流,下善齊肅,不藏賄,不從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厭。是以有國,不亦宜乎?」

典源說明】:此處所列為「從善如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從善如流」這句成語出自《左傳.成公八年》。春秋時,列國林立且彼此征伐不斷。根據《左傳.成公六年》的記載,該年秋天,楚國率兵攻打鄭國,當時和鄭國訂有盟約的晉國於是派兵前往援助,並且還乘機攻打臨近的蔡國。楚軍一聽到消息之後,馬上動員申、息二地的軍隊,準備援救蔡國。這時,晉軍將領趙同、趙括向主帥欒書建議正面迎擊,向楚國進軍。正當欒書準備下令時,知莊子、范文子、韓獻子三人卻勸他說:「我們是來援救鄭國的,鄭國的危機解除,我們不但不退兵,還去攻打蔡國,已經是不義之戰了,現在還觸怒楚國,真打起來一定贏不了。就算贏了,也不是件光榮的事,反而自取其辱,不如退兵吧!」欒書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因此決定撤軍。這種能接受部屬提出好意見的處事態度,在《左傳.成公八年》就提到說,晉軍得以屢獲戰功,多在於欒書能聽從知莊子等三人的建議,另如能擄獲沈國國君揖初也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因此對於欒書攻打沈國獲勝的這件事,就有君子評論說:「從善如流,宜哉!」意思是說聽從好的、正確的意見,是最適當的行為。典源又見《左傳.昭公十三年》。「從善如流」的故事在此處則是表述楚國的公子比不得民心,也不像齊桓公那樣重用人才,聽從正確的意見,因此無法得到王位。後來,「從善如流」被用來比喻樂於接受別人好的意見。

展開

【納善如流造句】

<< 觸類可通 自起爐灶 >>

成語詞典為您提供納善如流 納善如流的意思 納善如流是什麼意思 納善如流的同義詞 納善如流的反義詞 納善如流注音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